触摸非遗脉络,涵养文化自信
——桃花仑小学教育集团组织学生走进益阳图书馆、博物馆开展非遗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3-09-12 23:13 作者:游浩 刘文苑 来源:赫山区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为深化“三阶四维”非遗育人模式中“感知非遗”阶段实践,引导学生近距离感受本土非遗魅力,近日,桃花仑小学教育集团组织300余名学生走进益阳图书馆、博物馆,开启一场沉浸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之旅。步入益阳市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区”,满架的非遗主题书籍瞬间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大家迅速分散开来,化身“非遗小探索家”,在书架前认真翻阅、自主寻找感兴趣的书籍:有的捧着《益阳纸影民间故事集》,逐字品读纸影戏里的传奇桥段;有的专注翻看《梅山剪纸技艺图谱》,手指轻轻描摹书中的传统纹样;还有的围坐在一起,共读《羊舞岭窑陶艺发展史》,不时小声交流着书中记载的窑火传承故事。遇到不懂的地方,学生们还主动向图书馆工作人员请教,在自主阅读与互动提问中,慢慢揭开益阳非遗的历史面纱,也让“感知非遗”的过程更具主动性与趣味性。

    随后,学生们走进益阳博物馆“益阳非遗活态传承展厅”,在益阳纸影展区停下了脚步。展台上陈列着数十个色彩鲜亮的纸影人偶,关羽的绿袍、穆桂英的戎装栩栩如生,引得学生们纷纷凑近观察在羊舞岭窑陶艺展区,展柜里陈列的历代窑瓷作品让学生们驻足惊叹,从古朴的碗碟到精致的摆件,讲解员细致讲解着釉色变化与烧制工艺的传承脉络;走到小郁竹艺展台前,孩子们俯身观察竹艺制品的榫卯结构,感受传统竹编技艺的精巧;在明油纸伞展区,色彩艳丽的伞面与错落有致的伞骨相映成趣,大家认真聆听油纸伞在民俗活动中的象征意义,在眼观、耳听、心悟中,全方位感受本土非遗的文化底蕴。
    “原来我们益阳有这么多厉害的非遗!”“我以后也要好好学习,把这些手艺传下去!”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分享感悟。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加深了对本土非遗的认知,更在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为后续“三阶四维”育人模式中“实践体验”“创新创生” 阶段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