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龙莎莎)6月18日,资阳区新桥河镇爱屋湾村迎来了一群身着黄色校服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资阳区三益小学的孩子们走进这座以“耕读传家”闻名的“学霸村”,通过实地探访、文化体验与互动交流,感受乡村教育振兴的独特魅力。
爱屋湾村位于资水之滨,村中矗立着一座高约3米的“龚家读书柱”,柱身镌刻着“读书求知,勤奋求进”的家训,背面则列有龚彦焱、龚陟炽等四位顶尖学子的姓名。这座由龚氏姐妹捐建的读书柱,已成为村中“学霸精神”的象征。据工作人员介绍,自恢复高考以来,爱屋湾村已走出451名大学生,其中7人考入清华北大,3人留学哈佛,形成“一门三北大,姐妹双哈佛”的佳话。
在百年木屋前,孩子们聆听村中长者讲述“煤油灯下苦读”的故事:村民龚德仁之子龚卫国为备战高考,在无电风扇、无蚊香的条件下,以湿毛巾降温、水桶泡脚驱蚊,最终考入武汉大学。这种“霸得蛮”的求学精神,让孩子们深受触动。
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在“状元桥”上,触摸桥栏上镌刻的历代学子姓名,感受“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在“智慧井”旁,孩子们用竹筒打水,体验古人“勤学如汲水”的寓意。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孩子们参观了“爱屋湾教育基金会”陈列馆。该基金由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龚浩然子女设立,自2013年起累计奖励68名学子,发放奖金20余万元。受助学生中,多人毕业后选择回村任教或捐资助学,形成“教育反哺”的闭环。今年,基金会将奖励范围扩大至职校生,进一步推动乡村人才多元化培养。
活动尾声,孩子们在“许愿墙”上写下心愿:“我要像龚姐姐一样考上哈佛”“希望我的名字也能刻在读书柱上”。带队老师感慨:“这里不仅是乡村,更是孩子们理解‘奋斗’二字的生动课堂。”
此次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耕读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教育如何成为改变乡村命运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