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栗港镇中学:非遗"胡呐喊"进校园 千年山歌焕发新活力
(通讯员 朱彬 )4月27日,大栗港镇中学七年级社团课堂热闹非常,大栗港镇非遗项目"胡呐喊"传承人何铁威老师与学校肖爱军、刘望军老师联袂吟唱传统曲牌《龙船歌》。极具穿透力的高亢歌声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同学们霎时被这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惊叹。
这学期,大栗港镇中学为了拓宽“双减”政策下的素质教育路径,将非遗“胡呐喊”引入学生社团活动,通过“非遗+教育”的创新模式,让古老艺术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校园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力。目前,学校“胡呐喊”社团已吸引60余名学生参与。据大栗港非遗项目“胡呐喊”传承人何铁威老师介绍,“胡呐喊”是流传于大栗港镇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其曲调高亢激越、节奏自由奔放,融合了地方方言与劳动号子的独特韵味,被誉为“泥土里长出的声音”。
“胡呐喊”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校长詹华表示,学校将以社团为平台,将“胡呐喊”纳入校本课程,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近距离感受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传承与创新并举,厚植学生文化自信。
流动国学堂进校园 千年青铜文化润童心
——益阳市博物馆“流动国学堂”走进浮邱山乡新桥小学
(通讯员:罗小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青少年文化自信,4月24日上午,益阳市博物馆“流动国学堂”公益教育活动走进浮邱山乡新桥小学五年级课堂。博物馆工作人员以“青铜器里的文明密码”为主题,通过趣味讲解、互动体验等形式,为乡村学子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课。
仿制文物进课堂,触摸千年文明
活动伊始,博物馆工作人员借助多媒体课件和青铜器仿制展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青铜器的历史脉络、铸造工艺与文化内涵。“青铜鼎最初是煮肉的器具,后来成为象征权力的礼器……”随着讲解深入,兽面纹铜铙、铜觥等代表性器物的图片跃然屏幕,学生们目不转睛,惊叹于古人智慧。工作人员还邀请学生近距离观察青铜器纹饰,触摸仿制文物凹凸的纹路,感受跨越千年的文化温度。“原来青铜器上的花纹藏着这么多故事!”学生李蔓兴奋地说道。
知识竞答激热情,文化传承植心田
为巩固学习成果,活动特别设置“青铜器知识小检测”环节。“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有什么寓意?”……面对工作人员抛出的问题,学生们踊跃举手,争相抢答。答对者获得博物馆定制文创书签,课堂气氛热烈欢快。班主任江老师感慨:“乡村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博物馆实物,这样的沉浸式学习让他们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巧手拓印青铜纹,匠心感悟古技艺
活动最后,学生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体验青铜器纹饰拓印。铺纸、喷水、蘸墨、按压……孩子们化身“小小匠人”,用宣纸和墨汁复刻出夔龙纹、云雷纹等经典纹样。一幅幅古朴的拓印作品渐渐呈现,五年级学生陈梦瑶然骄傲地举起作品:“我要把这张‘青铜器’带回家,讲给爷爷奶奶听!”
益阳市博物馆汪依楠表示,“流动国学堂”旨在打破场馆边界,让文物“活”起来,未来将持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新桥小学校长说道:“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读懂青铜器,更在心底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期待更多优质资源走进乡村课堂,点亮孩子的求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