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曾令娥)近年来,桃江县桃花江镇二中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双减”工作部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印子粑粑、剪纸等中华传统非遗文化带入校园、引进课堂,让孩子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独特魅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1月17号下午,在南校区279班教室里,修山洗耳溪印子粑粑第五代传承人苏伟的讲课《身边的文化遗产之桃江印子粑粑》正在进行。苏伟老师是修山洗耳溪印子粑粑第五代传承人,也是高级农艺师生态农业专家,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国,来到修山柳溪拜会高人陆通,遇陆妻在做米粑粑,故上前行礼,随手将装有楚皇御赐的通关金印包祔搁在凉晒的米粑粑上,陆妻见之,气不打一处来,搂起粑粑转身就走……”,苏伟娓娓动听的故事讲述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大家聚精会神,徜徉于奇妙的非遗文化长河中……
修山柳溪洗耳溪印粑是孔子拜访陆通而诞生的一道美食,已有20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是当地用来祭祀的神品,也是桃江县乃至益阳市的代表性食品。据清同治《益阳县志》载,陆通,号接舆,称楚狂,居修山柳溪。现存陆通屋场遗址。当地一直延续着祭奠黑嗲嗲粑祖陆通习俗。苏伟及讲述了印子粑粑的“前生”,也讲述了其“今生”“后世”。历史与文化交融,旁征博引,深入浅出。279班学生文东轩在听课后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这真是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让我体验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乐趣和魅力。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让我们老祖宗无与伦比的技艺荒废!”
同样,在桃花江镇二中北校区300班教室,谢波老师正在向同学们讲解非遗剪纸的历史由来以及做好传承保护的意义,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对亲自动手体验更是跃跃欲试,摩拳擦掌。随后,谢老师向同学们分发了不同图案的剪纸以及剪纸工具刻刀,一刀一刻,同学们都极其认真,不一会儿,在同学们精心雕琢下,“福”字、“龙”形等各式剪纸纷纷亮相,同学们手持得意之作相互炫耀,获得感与成就感满满。
桃花江镇二中校长詹建才说,“非遗文化进课堂,不仅让日渐冷落的传统艺术再现光辉,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能通过传承非遗,在潜移默化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