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把握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与坚守教育本质属性的辩证关系 ——市教育局举行“能力素质提升年”11月全员业务培训
发布时间:2025-11-20 15:25 作者: 来源:益阳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11月18日,市教育局举行“能力素质提升年”11月全员业务培训会。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伟才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次培训聚焦新时代教育发展前沿议题,围绕人工智能技术浪潮,针对如何审视教育本质、坚守育人初心、把握变革方向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讨。培训会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眭和平、市教育局职成科干部王丹萍分享了他们参加益阳教育领军人才梯队培养第二期高端研修班及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的学习心得与思考感悟,为与会人员带来了前沿的教育理念、生动的实践启示和权威的政策指引。

  随后,彭伟才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清醒把握教育的本质属性》的专题分享,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与教育事业深度融合的前沿趋势、发展方向、实践路径与底线要求,为我市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视角与务实指导。

  一是厘清“是与不是”的问题,精准把握人工智能的社会定位。人工智能是智能机器,不是智能人类,其本质是服务教育的工具和产品;人工智能是发展方式,不是发展目标,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相关,但不能替代教育,教育所承载的价值引领、情感培育、思维塑造等育人功能无可替代;人工智能是工业产品,但教育是社会事业,人工智能缺乏原创知识、思想、情感与意义,无法承载教育的全部内涵,因此教育事业必须着力培养有温度、有思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是辨析“变与不变”的关系,坚守教育根本与拥抱时代变革。教育思维要变,但教育思想不能变,要以人工智能为支点突破认知边界、创新育人途径,更要牢牢坚守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核心价值;教育方式要变,但教育目标不能变,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实现教育知识领域越界、跨界和破界的进阶发展,让教育功能从“赋能”向“赋魂”转变;教育工具要变,但教育主体不能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依靠人、塑造人,让技术服务于人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空间要变,但教育基座不能变,泛在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教育所实施的物理空间和虚拟场景正在拓展变化,但是支撑教育事业高发展的人本基座必须稳固坚实。

  三是明确“为与不为”的界限,智慧应对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人工智能不是一切,它能帮助人类,但不能代替人类,在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技术态度上,应当审慎作为,切忌胡作非为,确保人工智能应用符合教育规律和伦理规范;在通识教育上,应当积极作为,切忌碌碌无为,全面提升师生的人工智能认知与应用素养;在具体应用上,应当精选而为,切忌一哄而上,让技术赋能聚焦教育核心需求和短板弱项;在探索实践上,应当有所作为,切忌畏缩不为,鼓励在可控范围内开展创新尝试;在实施方略上,应当坚持以购买服务为主,切忌盲目自主开发平台,提高智能资源利用的效率和价值。

  彭伟才强调,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全面强化非认知能力教育,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意识、协作能力、意志品质、情感素养、性格修养等,要深化教育实践,努力培养“有血有肉”“有胆有识”“有情有义”的全面发展之人,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与幸福。

  会议由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立山主持,市教育局在家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干职工和二级机构班子成员参加会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