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更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点。在新的起跑线上,教育将担负着怎样的使命?作为新时代基层教育的掌门人,应当始终坚持“倾情倾力工作,全心全意服务”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结合地方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四个一流”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沅江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举全市之力,“沉下心”办教育。办好沅江教育,营造一流的氛围。一是目标咬“准”。我们提出了“办人民满意教育,助师生幸福成长”的行政理念和“领跑益阳,载誉三湘”的工作口号,以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来凝聚人心、坚定信心、推进改革,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消除职业倦怠、克服骄傲自满情绪、保持开拓进取、担当有为的精神。二是责任落“实”。以党建为抓手,强化教育发展根基。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党委工作的“主业”“主责”,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严格按照“一岗双责”,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形成班子落实责任“不松手”、领导带头执行“不甩手”、全局履责“共携手”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坚决做到“机关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依法受教”四个落实。三是多方给“力”。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家”领导深入学校,开展专题调研,定期听取教育汇报,及时为教育排忧解难;定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校车、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切实保障师生安全;着力构建家校共育体系,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活动;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先安排教育工作者,逐步形成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护苗”大格局。
二、优规划之网,“俯下身”搞建设。办好沅江教育,要立足长远,坚持科学规划,建设一流学校。《沅江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规划(2019-2035)》初步绘制了实现沅江教育现代化的蓝图,分三步走。一是聚焦“补齐短板”。优先城区扩容提质,全力化解大班额,新建芙蓉太白小学、湖景小学、碧桂园小学、白竹小学(两湖新区开发配建);按照“五个一批”方案(“回收转型一批、短期租赁一批、改扩建一批、治理一批、新建一批”),优先组合,精准施策,强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顺利完成小康指标,逐步实现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二是聚焦“城乡均衡”。实施义务教育城乡联盟办学工程,做好做强网络联校建设,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城乡一体教育发展新格局。同步推进镇场资源整合,2023年前一个镇场建好一所中心初中、一所中心小学;2022年-2025年建好长期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三是聚焦“品牌内涵”。构建公民共进格局,不断提升品牌形象。第一,按益阳市教育局民办学校规模不超过总量的20%的要求控制好比例;第二,积极引进全国知名的高质量的民办学校(园),满足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第三支持东方壹号学校发展,适度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办出特色,办成品牌。
三、强教育之基,“扎下根”抓队伍。办好沅江教育,不只是“一流的氛围,一流的学校,更是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师资管理。”一是念好“育”字诀。“学为师之骨,德为师之魂”。要认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扭住“师德师风建设”这一牛鼻子,深入推进“5321”工程,抓紧抓实教师全员培训,逐步完善“入职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专业发展序列;加强校本研训,坚持问题导向,形成学校教师政治业务学习、教育科研常态化、校本化的工作机制,提高教师业务素养。二是念好“引”字诀。“不栽梧桐树,何来凤凰栖”,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做好“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引进工程,切实保障教师待遇,不断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对引进的人才在人事关系、户口迁移、住房安置、工资津贴等方面提高相应的优惠,让引进的人才“愿意来,留得下,用得好”。三是念好“改”字诀。积极稳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打破城乡师资交流壁垒,充分利用薪酬福利、培养培训、晋职晋级、评先评优等倾斜政策,重点引导骨干教师、优秀校长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结合县情,落地落实《湖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创新紧缺学科、优秀乡村教师的补充机制,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
四、行务实之举,“求实效”保质量。坚持立德树人,办好沅江教育,提升城市品位,关键在质量。争创一流质量,要突出三个着力。一要着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即校本研训、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各单位各学校要以制度、目标、激励为抓手,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二要着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各单位各学校要通过目标管理、精细管理、家校管理 、活动管理、实践管理来强化五育,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三是要着力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提高保教保育质量,做到幼有优教;加大中职招生比例,加强中职学校风险防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进一步缩小普高招生计划,加强新高考改革研究与应对,加强名校生培养,提升省级示范性高中办学水平。
教育家孙立权说过:“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站在不平凡的时间节点,我们要培养大写的人,让孩子拥有“一腔铁血关天下,国尔忘家志不移”的信念,又要展现孩子们的个性风采,让他们懂得欣赏“春花萤火秋声飞雪皆入户”的浪漫。我们要奋勇争先,做好做强“四个一流”教育文章。